年轻人该如何“吃苦”
年轻人的“苦”,是什么味道?
对于人生而言,苦,从来都不仅仅只是一种味觉。长辈们常常以“想当年”开头,试图用追忆往昔艰苦岁月,教导当下的年轻人,收到的往往是不解与反感。殊不知,新时代年轻人正在吃的“苦”,已是五味杂陈。
物质的“苦”到精神的“苦”。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,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愈发突出。温饱之苦、劳动之苦,转变为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探索追求之苦。
善于自我调侃的他们,总将“年轻人哪有不发疯的”挂在嘴边,其实是对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的乐观表达。
单一的“苦”到多样的“苦”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,让年轻人的世界变得异常精彩,而科技革命让生活节奏不断加快,互联网在打破信息壁垒的同时,也让不少人囿于屏幕内外的割裂生活。
“走不出的浪浪山”“脱不下的长衫”等等,是不少年轻人需要独自走过的黎明前的“黑暗”时刻。
被动的“苦”到主动的“苦”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,生理、安全和社交的需要,处于金字塔的根基,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,则位于顶端。后者的实现,需要更多的主观能动性。
“卷又卷不动,躺又躺不平”的共鸣背后,何尝不是年轻人不甘现状,为了理想苦苦追寻的真实写照。
大浪淘沙,沉者为金。在滚滚历史浪潮中,与前辈们相比,吃苦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,但吃苦的精神内涵一脉相承。当代青年摆脱了物质的束缚,更加勇敢地走向了追求理想信念的漫漫长路。
痛苦就是痛苦,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。学会“自找苦吃”,找到自己的“吃苦指南”,是年轻人的成长哲学,也是时代引擎的精神动力。
敢于吃苦,是时代赋予青年的底气。
新时代中国青年,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。敢于直面困难,就是敢于向下扎根、向上生长。
董宇辉近日在一次演讲中说:“永远不要忘记你成长里头很多的阵痛。”这个来自农村的青年,经历了克服口音苦练英语的学生时代,经历了教培行业转型带来的职业瓶颈期,最终才让众人看到了他的才华。他相信这个时代,“运气永远会垂青那些时刻准备好的人”。
乐于吃苦,是新时代青年超越自我的勇气。
“我走了很远的路,吃了很多的苦,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。”这篇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黄国平写的论文致谢,曾爆火网络,读时如同看见一个从百般苦难中,孤身走来的少年。正是从知识中获得的乐趣、“走出去”的信念,一路驱使他苦苦追寻,最终赢得理想的人生。
善于吃苦,是化苦为甜的智慧。
“自找苦吃”,不是灌下一碗自我感动的“心灵鸡汤”,而是品味对症施治的苦口良药。
《觉醒年代》中圈粉无数的陈延年,在广州工作时的他,为了调研工人和农民真实的生活,时常身着短袖褂,脚穿土布鞋,乔装成人力车夫与大家一同拉车,有时一天下来挣的钱,一点儿不比其他车夫少。
当代年轻人更应该到基层和实践中,去磨炼本领,提升认识,让艰苦的经历,化为成长的养分,滋养甜美的果实。
吃苦是青春的必修课。对于当下的重庆来讲,正需要一批能吃苦、会吃苦、乐吃苦的年轻人,带动新重庆实现城市能级、产业能级等大幅跃升。长远来看,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篇章,更离不开善于“自找苦吃”、敢于“爬坡过坎”、勇于战胜困难的青年大军。
5月4日,重庆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强调,要以打造“青春建功新重庆”品牌为载体,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抓手,以建设变革型青年组织为目标,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冲锋在前、担当作为,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绽放青春光彩。
前者从“吃苦”中走来,后者奔“吃苦”而去。
光荣与梦想的远征,“苦”是必由之路;青春和时代的激荡,“甜”可静候采撷。吾辈青年,将上下求索。